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吉林日报 “国潮风”邂逅“江城韵”——吉林市“双节”假期文旅商贸新亮点纷呈

类别:新闻资讯日期:2025-10-15 15:48:47
我要分享

  2025年国庆、中秋喜相逢,吉林市文旅市场迎来近10年最为火热的假日盛况。8天长假里,这座北国江城以“非遗”为魂、“月夜”为韵、“山水”为舞台,精心烹制了一场文旅融合的盛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608.47万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高达35.15亿元,多项数据创下历史同期纪录;与此同时,带动消费市场活力充沛,实现销售同比增长7.8%,商贸运行稳中向好。

  这个假期,吉林市不再是单一的山水观光地,而是通过一系列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活动,成功转型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

  “非遗里的吉林市”接力上演,文脉在掌声中传承。围绕这一主题,非遗展演活动在全城持续接力。人民广场成为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区,“巧匠非遗”展销会汇聚匠心好物,而“梨园非遗”“翩跹非遗”等六大主题展演更是好戏连台。京剧经典唱段韵味悠长,朝鲜族农乐舞欢快奔放,乌拉满族秧歌质朴热情,传统武术刚柔并济,引得观众掌声阵阵。与此同时,乌拉街的“民俗闹中秋 非遗庆华诞”文化周、朱雀山的非遗展演等活动同步开展,让游客全方位、零距离地感受到吉林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鲜活的生命力。

  “松江月夜吉林市”构建立体赏月体系,浪漫江城点亮夜空。中秋之夜,吉林市匠心独运地打造了“山—水—城”立体赏月体系,成为假期最具人气的文旅场景。北山公园的“临山望月”雅集,以壮丽的烟花瀑布与唯美的古风花船演绎,点亮了山林夜空;松花江上的“游江赏月”雅集,让游客泛舟江心,于水波荡漾赏明月升空与绚烂烟花,体验了独属江城的别样浪漫;玄天岭望云拾玖坊的“庭中品月”雅集,则通过庄严的拜月大典、梦幻的花灯巡游以及沉浸式NPC互动,营造出一个穿越时空的古风月夜。三大雅集,三种意境,共同将吉林市的中秋氛围推向高潮。

  “欢乐浪漫”与“薪火相传”交织,全域旅游满足多元需求。 从松花湖度假区的“山谷时光 FUN乐青山”到北大湖的“金秋亲子季”,从朱雀山震撼的无人机光影秀到机器制造局旧址的摇滚乐之夜,再到金秋横渡松花江的壮举……“欢乐浪漫吉林市”主题下的系列活动各具特色,满足了不同年龄段游客的休闲需求。而“薪火相传吉林市”主题则深耕红色文化,与通化市线上联动推出“从‘杨靖宇支队’战旗起始的地方到荣归的地方”双城红色之旅、朱雀山“黑土红缨”沉浸式演绎、市博物馆的系列红色音乐会等,激发了广大游客的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在假日活动中得以传承。

  在主题活动的强力牵引下,吉林市的传统山水景区与文博场馆双双发力,接待量与收入显著增长,见证了文旅深度融合的强大动能。

  重点景区人气爆棚,新产品带来新体验。10月1日至8日,全市重点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72.99万人次,同比增长39.46%。其中,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凭借非遗展演、无人机机群表演和山水灯光秀,接待游客13.56万人次,同比激增154.72%,成为最大“黑马”。北山风景区凭借烟花瀑布等夜游项目及人民广场丰富的民俗活动,吸引了113.68万人次的游客,同比增长61.2%,稳居人气榜首。松花湖、北大湖、蛟河拉法山等景区也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收入稳步提升。

  文博场馆持续升温,“博物馆里过假期”成新时尚。假日期间,全市主要文博场馆延长开放时间至21时,并推出系列特色展览和非遗活动,成功掀起“文博游”热潮。重点监测的12家文博场馆共接待游客55.91万人次。市博物馆的“吉星颂华诞”主题活动、匠心铺子文创集市,市满族博物馆的双节嘉年华集章活动,市文庙博物馆的古装巡游与六艺体验,吉林建制博物馆(接待量同比增长205.13%)的研学活动,以及官参局博物馆的中医市集、机器制造局旧址的摇滚乐之夜等,都让古老的场馆变得年轻而充满活力。游客们在这里不仅增长了知识,更获得了一份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双节”期间,吉林市文旅市场的火热迅速传导至消费市场各个角落,网红街区、商圈、乡村旅游及住宿业全面开花,彰显出假日经济强大的拉动效应。

  网红街区业态焕新,成为消费新引擎。玄天岭网红街区新推出的音乐街区和望云拾玖坊的国风晚会,累计接待游客51.18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2%。松江中路网红街区的“一江两岸”灯光秀璀璨夺目,游船赏月项目一票难求,各业态累计接待游客44.6万人次,同比增长93%。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河南街商圈在焕新升级后,客流量达166万人次,营业收入6627万元,同比增长均超三成,展现出核心商圈的巨大吸金能力。大东华堂在商品展销会带动下,旅游收入同比暴增1728%,成为消费升级的典型缩影。

  乡村旅游与酒店住宿同步攀升,高端需求旺盛。金秋时节,近郊田园游、农事体验游持续升温,全市重点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接待游客同比增长71.27%,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旅活力。游客的大量涌入直接带动了酒店住宿业的繁荣。抽样调查显示,全市重点酒店“双节”期间平均入住率达到67.95%,其中,丰满区入住率最高,为72.13%。在10月2日至3日的客流高峰期,全市酒店平均入住率均超过84%,世贸万锦、紫光苑、希尔顿等高端酒店客房更是连续多日爆满,反映出市场对于高品质住宿体验的旺盛需求。

  “双节”假期,吉林市商务部门以“大东山水迎天下 金秋国庆嘉年华”为主题,打出“政策+活动+场景”的促消费组合拳,推动全市消费市场活力迸发,实现销售总额同比增长7.8%的亮眼成绩。

  活动引领,多元展销聚集人气。“金秋国庆嘉年华”系列展销活动作为核心引擎,在北山人民广场和世纪广场火热开展,成功打造了消费热潮。活动精心设置了车展、房展、万种商品展、烘焙展、地产品展、美食展等丰富板块,吸引了230余家企业积极参与。展会现场,比亚迪、理想等品牌的新款车型备受关注;现场烤制的特色月饼以及融入人参等本地元素的文创食品引得消费者驻足品尝;此外,人参、鹿茸、蜂蜜、孢子粉等吉林地标性产品也充分满足了外地游客的购物需求,成为假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场景创新,商文旅融合增添色彩。商文旅深度融合,成功塑造了一批假日消费新场景,为城市增添了独特魅力。河南街“老字号胡同”焕新登场,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现代商业的有机结合,让新兴园、福源馆等中华老字号品牌焕发新光彩。万种商品城市展厅首次营业,将吉林市的“好玩、好物、好吃、好看”集于一体,其创新模式更被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报道。同时,第五届莓次元pro国漫舞剧大赛为年轻群体搭建了互动平台,北山人民广场的打铁花、烟花瀑布等演出则以其视觉震撼力,有效点燃了夜间消费热情。

  政策加码,真金白银点燃激情。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力。假日期间,市区两级政府协同发力,围绕汽车、商贸、成品油等重点领域,累计发放了针对性强、普惠性高的多品类消费券近700万元。其中,市级与区级汽车消费券可叠加使用,为购车者带来了切实优惠;“金秋消费季”成品油消费券为节日出行提供了助力;各类商贸消费券及现场抽奖红包活动,则有效活跃了商圈气氛,激发了大众消费热情,对消费市场提质升级形成了有力拉动。

  10月1日上午,吉林市人民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巧匠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会火热开场,为吉林市“双节”文旅大戏拉开序幕。

  展会上,“吉林面人胡”手中栩栩如生的面塑、“砑花葫芦”上精雕细琢的纹路、乌拉梁木匠根雕与路氏木雕等展现得巧夺天工,引得观众连连称奇;华氏布贴画与刘氏民间绘画色彩斑斓,充满浓郁乡土风情;满族荷包作为旗袍配饰,针脚间尽显民族韵味……市民郭桂华说,她在展会上免费领了祛湿茶。以往看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书画、民俗,今天看到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这么好,令人大开眼界!

  据了解,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丰富人民群众节日文化生活,激活假日消费,吉林市在“双节”期间精心策划推出了以“大东山水迎天下 丹枫白桦绘江湖”为主题的四大系列、共68项文旅商贸活动,为市民和游客送上一场接一场的文化盛宴。

  本次系列活动涵盖“非遗里的吉林市”“欢乐浪漫吉林市”“薪火相传吉林市”“松江月夜吉林市”四大板块,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其中,文体类活动达62项,商贸类活动6项,实现“双节”假期以及全市主要景区、广场、文博场馆的全覆盖。

  非遗体验是本次活动的亮点之一。除了持续至10月8日的“巧匠非遗”展销会外,人民广场还轮番上演了“梨园非遗”京剧专场、“翩跹非遗”传统舞蹈展演等。

  千架无人机以夜空为幕勾勒出“朱雀神鸟”,草坪音乐会上《稻香》的旋律与山间清风交织,非遗匠人手中的刻纸作品映照出红旗的轮廓……10月1日,吉林市丰满区在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举办“邂逅山水间·非遗正当‘红’”展演,以文化盛宴为国庆添彩。

  本次展演以“歌唱祖国”为核心主题,深度融合非遗技艺展示与文艺表演。演出汇聚区域内优质非遗资源,既有铿锵激昂的传统器乐表演,也有融入非遗元素的创新歌舞节目。

  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负责人吴斌表示:“我们期待通过这场展演,让游客在山水之间感受非遗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鲜活的光彩。”

  夕阳西下,吉林市朱雀山草坪镀上一层金色晚霞,一支以充满活力著称的电声乐队献上的“周杰伦歌曲翻唱专场”给很多现场观众带去满满的青春回忆。

  翠绿草坪环绕舞台,观众席地而坐,伴着山间清风与落日余晖,聆听熟悉的经典旋律。19时,“双节同庆,大美吉林”无人机群主题表演用光影打造了一场沉浸式夜间视觉盛宴。

  现场近万人围观目睹了这场无人机表演。据介绍,本次表演以“光影颂祖国,科技展华章”为创意核心,精心设计多组主题画面。表演以夜空为幕,通过精准的编队控制,依次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吉祥吉林”“朱雀神鸟”“京剧脸谱”等标志性图案。音乐派对和无人机表演一直持续到10月3日。

  10月2日下午,秋日暖阳洒在古朴的河南街青石板上,伴随着阵阵欢声笑语,“大东山水迎天下 乐韵丹青展江城”民俗活动在这里举行。吉林市的市民们齐聚一堂,用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和对生活的热爱。

  活动在永吉县文化馆艺术团的模特舞《精忠报国》中拉开帷幕。演员们身着戎装,步伐铿锵,眼神坚定,瞬间展现出金戈铁马的豪情,赢得了开门红。随后,男声独唱《吉林人》以质朴深情的歌声,唱出了每一位江城儿女对家乡的自豪感,引发了台下观众的强烈共鸣。

  演出现场,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京歌二重唱《花好月圆》韵味悠长,完美契合了中秋的团圆主题;经典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和《滚滚长江东逝水》则以其雄浑的男声,激荡着人们的家国情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京剧选段《军民鱼水情》,字正腔圆,表演传神,让老戏迷们听得如痴如醉。

  演出间隙,主持人王凤云与现场挥毫泼墨的书法家们互动,并将即兴创作的书法作品赠予观众。拿到“生意兴隆”字样墨宝的饭店经营者迟中权表示,在佳节期间收到这份祝福,感到非常开心。

  “节目太精彩了!既有我们老年人爱听的京剧、老歌,也有年轻人喜欢的时尚模特舞,感觉这个假期过得特别有意义。”带着孩子前来观看的王女士笑着说。

  演出在激昂的旋律中步入尾声。当《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响起,洪涛戏曲艺术团、乌拉管乐艺术团和永吉县文化馆艺术团的全体演员一同登台,台下观众也自发地站起身来,放声高歌。激昂的歌声在河南街的上空回荡,将现场气氛推向了最高点。

  河南街招商管理办公室主任董朕嘉在现场介绍:“2025年,经吉林市城服集团全面业态升级改造,百年河南街已焕发新生,成为集消费与文旅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本次民俗歌舞演出正是街区升级后带来的全新体验之一。据介绍,国庆中秋8天假期里,河南街除了本场演出,还有“国庆76周年吉林市旅游风光摄影展”以及系列歌舞、书法展示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带来可感可玩的体验。

  10月2日傍晚,吉林市人民广场锣鼓铿锵,琴韵悠扬,“梨园非遗”京剧专场演出在秋日晴空下拉开帷幕。这场汇聚老中青三代演员的戏曲盛宴,让传统艺术焕发出跨越时代的光彩。

  开场曲牌《迎春》以欢快的旋律点燃全场气氛。李润京胡的琴声清亮如泉,与朱婧越月琴的珠落玉盘、二胡王永和的深沉婉转相映成趣,在司鼓贡朝的统领下,文武场默契配合,奏出春意盎然的韵律。

  青年新秀的登场令人眼前一亮。新编神话京剧《松花水斗》中,崔嘉斌、王潆浠等年轻演员以矫健的身手展现水底激战,创新编排不失传统韵味。王艺霖的《贵妃醉酒》眼波流转,水袖轻扬,将杨玉环的醉态痴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更难得的是,十二岁的任书瑶在《女杀四门》中枪花翻飞,唱念做打样样精到,引得观众连连喝彩。

  中生代演员则展现了沉稳功力。邵湘音的《凤还巢》行腔圆润,刘子源与李鑫的《四郎探母》对唱情感充沛,王钰妍与何梓祎在《失子惊疯》中通过高难度的水袖功和身段,将人物状态刻画入微。每个唱段结束,现场都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场演出呈现出清晰的流派传承脉络。王志刚与李润两位琴师轮番执掌京胡,分别辅佐不同风格的演员,月琴、三弦、中阮等乐器交织成丰富的音乐织体。稳定的打击乐团队——司鼓贡朝与锣钹组合的精准配合,为整场演出奠定了坚实根基。

  演出在《智取威虎山》的雄壮合唱中达到高潮。导演史秉权精心安排的节目单,既展示了《贵妃醉酒》《凤还巢》等梅派经典,又呈现了《失子惊疯》这样的尚派名剧,更有《盗库银》精彩武戏,全面展现了京剧艺术的丰富性。

  吉林市京剧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召君在演出后表示:“本场演出集中展示了我们在京剧非遗传承与保护上的阶段性成果。从资深前辈的倾囊相授,到中年骨干的稳健台风,再到青少年学员的崭露头角,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机的传承梯队。中心将继续致力于经典剧目的挖掘整理与创新性呈现,让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这样的演出太难得了!”观众许秋野激动地说,“既看到老戏原汁原味传承,又见到新编戏大胆探索。年轻演员个个都是好苗子,让我们这些老戏迷看到了京剧传承的希望。”

  10月3日,“翩跹非遗”传统舞蹈展演在吉林市人民广场热闹开演,来自不同民族的非遗舞蹈轮番登场,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当日15时30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农乐舞率先登场。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踏着古老的舞步,以圆形布局暗合秩序,队形变化象征农耕周期,从《清场》到《娱乐》八个环节,完整呈现仪式脉络,满、汉、回等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让现场观众连连惊叹。“第一次近距离看农乐舞,每个动作都有讲究,就像在看一部活的农耕文明史!”市民李女士举着手机记录,生怕错过精彩瞬间。

  紧随其后的是汉族大秧歌表演,展现的是经典阵容,手持手绢、扇子的舞者们踩着高亢红火的鼓点,时而诙谐扭捏,时而欢快跳跃,将丰收的喜悦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展现得淋漓尽致。国家级非遗乌拉满族秧歌更显独特,领队手持马叉指挥,舞者们演绎着源自“莽式舞”的九折十八式动作,《朝天子》曲牌的伴奏声中,旗服、旗头的鲜明服饰,让满族文化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回族舞龙与东北大拉花也不甘示弱,龙身翻飞间寄托风调雨顺的愿景,反串表演的大拉花则以“男扮女娇俏、女扮男英武”的巧思,逗得观众笑声不断。

  在舞台展演的下半场,非遗舞蹈的魅力愈发浓烈。市级非遗朝鲜族手鼓舞中,舞者们或持鼓棒轻敲,或徒手击鼓,鼓点与“拧、倾、交叉”的造型交织,尽显朝鲜族舞蹈的细腻优美;蒙古族舞蹈《萨登》中,舞者以灵动的上肢动作模拟骏马奔腾,节奏鲜明的舞姿勾勒出草原风情;国家级非遗乌拉满族陈汉军单鼓舞压轴登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洪年带领团队,用铿锵的鼓点与庄重的舞步,再现满族萨满文化的独特韵味。此外,朝鲜族长鼓舞的优雅、乌拉满族陈汉军花鼓舞的刚劲,也让现场掌声此起彼伏。

  “非遗舞蹈不仅是好看的表演,更是能触摸到的文化根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吉林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传承人张洪年表示,通过非遗传统舞为祖国庆生,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此次展演汇聚5个民族、10项非遗舞蹈项目,既展现了吉林市非遗传承的丰硕成果,也让千年文明在舞动中焕发新活力,为国庆佳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10月4日下午4点30分,“霓裳非遗”新中式旗袍展示活动在吉林市人民广场举办。

  本次活动通过实景演绎等形式,围绕“醉美吉林”“夜色吉林”“祥和吉林”“京韵吉林”四大主题展开,展示的80套旗袍由吉派旗袍提供。

  伴随音乐响起,模特们依次登台,将一件件融入雾凇、江城之夜、京剧等地域特色元素的旗袍逐一呈现。这些旗袍还搭配重工刺绣以及传统满族刺绣技艺、满族十八镶滚技艺、并搭配了满族荷包作为配饰,将非遗技艺与地域特色完美结合。

  本次活动采用走秀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形式,二者相互呼应,营造的视觉效果让观众目不转睛,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我家住在附近,知道今天有旗袍展,特意来看。”市民王凤云说,“活动举办得太好了!每一件旗袍都绣工精细,特别漂亮!希望这项非遗技艺能一直传承下去。”

  据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服装表演系教授郭萌介绍,此次旗袍秀以吉林地域特色作为旗袍设计的重要元素,有近40名模特和40名舞蹈演员参与活动。他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非遗技艺走近百姓身边,为本土品牌增添色彩。

  “真是太精彩了!看完这场武术表演,我觉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小朋友马玉洁兴奋地说。

  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名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青少年学员同台献技,用21场演出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刚柔并济、精彩纷呈的中华武术文化盛宴。

  表演混元太极剑的吕老师,身段轻盈如游龙戏水;表演八卦64手的王克永,行步如趟泥,转折如闪电;88岁高龄的武术老前辈尹师傅,表演圆功禅拳,立如松,行如风,一招一式刚劲有力。来自长春的于先生看过尹老的表演感叹道:“尹老真是宝刀未老,真是令人敬佩!作为年轻人,我们更要强身健体,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本次展演节目丰富,体系完整。从刚猛实用的“八卦六十四手”,到独具特色的“双翼太极拳”对练、“萧式太极十三丹功”象形拳,再到“府内金刚八卦掌”,展示了吉林市深厚的武术底蕴和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